养老资讯
转载解放军报:爱兵如子暖军营
2021年11月26日 来源:解放军报

——新时代“拥军妈妈”现象透视

转载解放军报:爱兵如子暖军营

  ●东西南北中,拥军最光荣。一个个动人故事见证好家风的传承与魅力;

  ●学“拥军妈妈”,当“拥军模范”。一人带动全家人,全家人带动一座城。

  1.子弟兵的感念发人肺腑

  我们的“编外指导员”

  2020年12月31日,全国妇联表彰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,揭晓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。“拥军妈妈”、山东省泰安市退休老人贾美荣和她的拥军家庭荣膺“全国最美家庭”。

  消息传来,家乡人欢欣鼓舞。30多年间,贾美荣数百次进军营作报告,相继结缘1600多个“兵儿子”并常年保持书信往来或电话联系。在她带动下,大儿子李兵注册成立全国首家拥军旅行社,已先后服务过2000多位官兵;女儿李玉十几年来免费为1万多名入伍新兵拍摄照片,先后为600余名军人拍摄写真集。

  “泰山有极顶,拥军无止境。”贾美荣道出了更多“拥军妈妈”们的心声。

 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革新街道,74岁的“拥军妈妈”付淑芝堪称“一门双烈”。早年间,她担任消防中队副中队长的丈夫救火时壮烈牺牲。爸爸有榜样,妈妈有鼓励,大儿子马忠学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消防警官。令人心痛的是,马忠学在一次救火战斗中也不幸壮烈牺牲。

  从“英雄妻子”到“英雄母亲”,付淑芝19年间有过无数次心痛,也有过许多骄傲自豪,她带着伤痛和思念全身心投入爱国拥军行动,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“拥军妈妈”。这些年,她几乎每年除夕夜都和官兵们一起包饺子、看春晚,共度春节。付淑芝先后荣获黑龙江省“优秀兵妈妈”“三八红旗手”“拥军优属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
  放眼神州大地,大江南北座座军营,子弟兵对无数个“拥军妈妈”发自肺腑地感念与热爱,对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:“编外指导员”。

  时光流转,从军人妻子到军人母亲,从“兵妈妈”到“兵奶奶”,成千上万个“拥军妈妈”鼓励家人参军,带动家人拥军,一个个动人故事见证了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魅力。

  2.双拥机构由衷点赞

  永不过时的“城市名片”

  7月30日,第三届“最美拥军人物”先进事迹发布,甘肃省酒泉市“老妈妈”拥军服务队获提名奖。

  在酒泉市,提起“老妈妈”拥军服务队,几乎无人不晓。从最初为官兵拆洗被褥、缝补衣服、送鞋垫,到后来结对认亲、讲家乡事、叙家乡情,“拥军妈妈”集体带头创新拥军形式,赢得社会各界赞誉。

  在河南省洛阳市,退休职工乔文娟的拥军故事同样家喻户晓:她为身患绝症的战士寻找骨髓配型,帮助10多名战士考上军校,为50多位大龄官兵牵红线搭鹊桥。在她带动下,100多位洛阳市民组成“乔文娟拥军小组”,活跃在军营内外;60多位文艺工作者组成“心连心艺术团”,常年到部队慰问演出。

  从认识第一个孤儿战士起,她的拥军之路越走越长。20年前,为挽救白血病战士蒋友清的生命,她和全家十几口人先后做骨髓配型化验。她就是山东省济南市“拥军妈妈”齐亚珍。

  有人赞叹,在许多城市,“拥军妈妈”是一张永不过时的“名片”。

  东西南北中,拥军最光荣。“拥军妈妈”田金芳,这位唐山大地震中被解放军救下来的孤儿,数十年报恩拥军,带动河北省唐山、秦皇岛两市拥军行动蔚然成风;“拥军妈妈”富爱茹,几十载以雷锋精神爱国拥军,带动黑龙江省黑河市拥军活动不断创新;“拥军妈妈”白祝英,29年为部队官兵缝制鞋垫超过两万双,带动安徽省铜陵市拥军活动更接地气;“拥军妈妈”黄春玲,从小跟着外祖母和母亲拥军,至今仍把拥军当成幸福和快乐,带动福建省泉州市拥军活动走心走实;“拥军妈妈”贾平,多年来秉持“拥军就是爱国”的理念,组建“渔嫂拥军演出队”,带动山东省烟台市拥军活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……

  各级双拥机构称赞她们一人带动全家人,全家人带动一座城,让各地拥军更加深入人心、温暖兵心。

  3.双拥模范城(县)叫响一个口号

  学“拥军妈妈”当“拥军模范”

  谁也没想到,从一辆“倒骑驴”创业,到成立集道桥、绿化、交通工程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,她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毅然捐出积攒的400万元,成立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。

  她就是“拥军妈妈”李淑芳,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理事长。

  10年前,全家人一次出国旅游遭遇所在国骚乱的特殊经历,让李淑芳深深领悟到,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多么幸福!从那时起,她下定决心,一定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多做些实事。

  在李淑芳带领下,基金会组建国防教育讲师团队,在辽宁省公益性、社会化教育平台《辽海讲坛》推出国防教育课;团队赴西藏、广西、辽宁、黑龙江等地慰问戍边官兵,走访慰问老红军和老地下党员、老游击队员、老交通员、老接头户、老苏区干部代表,每年行程数千公里。

  无独有偶。在河北省涉县,由“拥军妈妈”、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王爱英发起的“拥军志愿联盟”,在山东省临沂市,由“拥军妈妈”、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朱呈镕创建的“新红嫂拥军慰问团”,分别成为当地双拥工作的标杆。

  王爱英的奶奶是抗日战争时期“太行奶娘”群体中的一员,朱呈镕生活工作在“沂蒙红嫂”诞生地。经王爱英不懈努力,涉县有了第一张“拥军地图”,2600余家商户挂牌加入“拥军志愿联盟”。在朱呈镕奔走下,宣传“沂蒙精神”和“沂蒙红嫂”的“流动博物馆”影响越来越大,相继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、长白山维东哨所、海南省军区所属部队开展活动120多次,5万余名军民在参观中受到教育。

  伴随李淑芳、王爱英、朱呈镕的感人事迹广泛传播,有人发现,沈阳市、涉县、临沂市都被表彰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。双拥模范城(县)“拥军妈妈”多不是偶然现象,这些地方早就叫响了一句口号:学“拥军妈妈”,创模范城(县)。

  4.薪火相传是精神

  接过新时代“拥军扁担”

  “儿子,我年纪大了,走不动了。今天我将挑菜扁担交给你,希望你把咱们家的拥军传统一代代传下去!”7月28日上午,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“拥军路”命名揭幕仪式上,在区委、区政府领导见证下,叶利波从年逾七旬的母亲手中接过一根扁担。

  他的母亲就是“拥军妈妈”、全国爱国拥军模范、“浙江骄傲”2020年度人物叶美英。

  一条崎岖的小路,一根扁担,叶美英56年坚持为部队官兵送菜。从豆蔻年华到古稀老人,她挑坏了20多根扁担,磨烂了100多双鞋子,行走山路6万多公里,先后为部队送了28万多公斤新鲜蔬菜。

  “接过这根扁担,拥军‘接力棒’就交到了我们手上!”叶利波表示,拥军形式可以变,“拥军扁担”的精神不能变。

  在西藏岗巴县龙乡乃村,拉吉、确吉、德吉是三代人的名字,也是龙乡乃村的拥军符号。

 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,拉吉和家人遭遇雪灾,穿白大褂的解放军救了一家人。从此,拉吉和全体村民主动为驻军背水,哨音一响,全村人就会拎着水桶集合。

  “拥军妈妈”拉吉过世后,她的女儿确吉继承母亲遗志,挑起了拥军重担。2017年深秋,连队执行特殊任务,运力不足。确吉和乡亲们得知后,紧急出动车辆200多台次、骡马50多匹,星夜帮助部队运送军需物资。

  如今,拥军接力棒交到第三代人德吉手中。这位高原青年目光坚毅地表示:“部队需要做什么,我们就一定做好什么!”

  薪火相传是精神。在吉林省四平市,曾经的军嫂郝桂贤退休后到居委会工作,当上了“拥军妈妈”。2016年,由她发起的四平市铁西区“兵妈妈”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正式命名,如今团队已经发展到25人,平均每年为军人军属和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志愿服务150余次,时间达4000多个小时。

    解放军报·特约通讯员 赵 威

(编辑:haiyan)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热门文章